我爱你 中关村

一个耄耋老人的心声

作者: 发表日期:2018-06-04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今年已经87岁了。

  我是一个在海淀从事文化工作50多年的老文化人。

  我是一个在中关村生活了40多年的村里人,退休20多年了,如今有滋有味地在这片热土上颐养天年,该是我的福分。

  你们知道吗?在1998年庆祝海淀解放50周年时,我独自在老区委大院做了《可爱的海淀》藏品展;2003年庆祝“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建成20周年时,我又在中科院图书馆做了《情系中关村》的文化集藏展。说实话,专门为海淀和中关村做专题展的人,恐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二个。尽管展现的仅仅是一个侧面,但却凝聚着我对海淀、中关村无限的爱。

  众所周知,海淀与中关村的迅速崛起,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叩开了新世纪的大门,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海淀,是首都北京的名胜、名景、名人、名物荟萃的首善之区。海淀,是京西的一块福地,中关村是福地中的宝地。

  都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就要看中关村了。现在已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了。

  说起中关村,让人想起那条像农贸市场一样的“电子一条街”,别忘了那是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等首开先河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而如今,这条街早已变成了一条宽46米、长6.8公里、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关村大街”。在这条现代化的繁华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万商云集、人流如织,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西单、王府井,而它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及其特有的人文景观,哪也比不上它。

  当你走过海龙大厦前熙熙攘攘的丁字路口,西行百余米,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新天地,四周骤然间静了下来,你的脚步也慢了,迎面而来的是风格迥异、气象万千的建筑群,它们是用高尖端、新工艺的材料制成的“艺术品”,是具有新世纪标志的纪念品。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温馨的气息,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西区。

  说来很有意思,几年前我曾和老伴去华奥商场购物,不想没走多远竟然找不到北了,我只好向人问路,在一旁的老伴取笑我:“阁下不是号称老海淀吗?”是啊,咱这老海淀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

  于是,我单独找了一个时间,从东走到西,从南转到北,走走看看,寻寻找找,我所熟悉的大街小巷和胡同路口全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大高楼、宽马路、绿草坪,而在那楼宇间、马路沿、草木间,我看到了保存完好又非常熟悉的老榆树、老槐树、大杨树,顺着它们的位置和方向,我仿佛看到了,想起来了:那是原太平庄的老法院、检察院所在地啊!泄水湖的原区委大院、文化馆,老虎洞的七一棉织厂,槐树街的新华书店,善缘桥的工人俱乐部,三角地的三轮车社、照相馆等等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样的清晰。可亲可贵的老树啊!是你们见证了海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你们是海淀的活文物啊!

  我不禁想起了英国学者培根的一句名言:“时间是最伟大的革新家”,也就更加体会到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是多么的正确啊!

  当我登上鼎好大厦,站在顶层四下环顾、远眺近望时,突然发现:啊!原来此处是三山五园的边缘,是海淀风光和人气俱佳的汇合点。三山是屏障,五园是地灵,中关村置于园中之园,乃名副其实的上风上水海淀之风水宝地啊!

  三山五园别具特色,它是我们老祖先创建的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类智慧的结晶。海淀园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具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科技园区。

  看,桃花开了,樱花来了,玉兰花也来“凑热闹”含苞待放,海淀的交响乐奏响了。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如今又迎来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中国科技创新的春天到来了。

  “海纳百川,淀积千里”,无论“我”是土生土长的老海淀人,无论“你”是祖国各地来的新海淀人,也无论“他”或“她”是从国外回来的海归人士、华侨友人,大家一起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目标:“发展海淀,和谐海淀,创建新型核心区”而努力奋斗。

  海淀的天是蓝的,中关村的水是甜的,新妆海淀,人杰地灵,中关村满大街都是能人,海淀是一道风景,中关村是一道风景,风景这边独好。

  朋友,你来北京请到海淀来,到海淀请到中关村来。来吧,我这个八十七岁的老人,已备好海淀的莲花白,咱对酒当歌……

  (作者尹世昌系海淀区文化委离休干部)